2025
七月
14
【天主教教会史】|朝圣之途第八十七集:十二、三世纪教会外的活动(四)十字军东征(4)
各位《朝圣之途》节目的听众朋友,你好!
很高兴今天又在空中和你见面了。首先要感谢您对《朝圣之途》节目的支持。每一次都能够按时收听这个属于宗教的、兴趣的和知性的节目。今天我要继续为您介绍的是十二、十三世纪教会对外活动当中最最有名的十字军东征。我们已经介绍过前3次的十字军,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第4次十字军东征。其实上个星期节目当中,我就曾经跟各位听众朋友谈到了第4次十字军东征的动机,军队组成的经过,以及和威尼斯商人挂钩,签下了料想不到的后果的合约,而写下了令人叹息的历史污点。今天我要为您讲的是十字军竟然在攻下了匝拉以后,又去攻占君士坦丁堡的经过。事情也真的是太出人意料了,但是天主竟然也容许它发生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听我说下去吧。
正当十军在1202年在匝拉过冬的时候,君士坦丁堡的使臣来到了匝拉,向十字军提出了东征的计划。早在1195年的时候,君士坦丁堡的皇帝依萨克二世被他的弟弟亚利西乌斯三世所倾覆。依萨克二世的儿子也叫做亚利西乌斯,他到处奔走,并且向西方发出了呼吁,请求西方能够帮助他父亲复辟,取回皇位。他在匝拉和十字军谈判的时候提出了颇为优厚的条件,愿意付2万马克作为君士坦丁堡之行的军事开销,支付十字军一年的粮食和补给,还付出为期一年的1万人马支援十字军。等到耶路撒冷收复之后,派500骑士充任耶路撒冷城的守卫,还要促成东西教会的合一。再加上威尼斯商人的引诱和劝说,十字军将领们接受了这些条件,决定东征君士坦丁堡。第4次十字军东征,又一次改变了路线,去对付统一信仰的基督教国家,真是不可思议啊。近代的历史学家对于究竟是谁使这次十字军出征的路线改变了,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辩。
有一派认为,日耳曼的君王菲利浦是主要的策动人;因为菲利普娶了君士坦丁堡皇帝依萨克的女儿,也就是亚利西乌斯的姐夫。当亚利西乌斯奔走求援的时候,他活动的中心就是在日耳曼的朝廷中。而菲利普本人又因为党争之故而跟罗马教廷关系恶化。那么,协助亚利西乌斯既可以伸张自己的势力,又可以打击教宗依诺三世的计划。无论如何,这一派的学者认为,早在匝拉谈判之前,十字军将领就已经知道这个计划了。而十字军之所以接受这项建议,是因为他们如果能够获得补给跟金钱,既可以偿还威尼的债,又可以脱离威尼斯的控制而采取独立的行动。
而另一派的学者认为,整个的计划就是威尼斯商人所一手促成的。十字军原本有意要先去攻打埃及的亚历山大城,然后由南而北进取耶路撒冷城。但是,威尼斯跟埃及之间早就有了通商条约,因此不愿意激怒回教徒而损害到威尼斯自己的利益。
至于第三派的学者则认为,整个事件的发展完全是出乎意外,事前并没有预谋。不管怎么说,总之君士坦丁堡绝对不是十字军的最后目的,这点是完全可以确认的。他们原先以为君士坦丁堡的事情很快的就可以解决了。有了亚利西乌斯的诺言,那么收复耶路撒冷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发展的。
1203年4月,十字军离开了匝拉,实际参加这次希腊战争的为数不过2万人。十字军和威尼斯的军队各占了一半。当大军抵达君士坦丁堡城下,没有想到篡位者当夜就弃城而逃,十字军可以说是不劳而获。老皇帝依萨克二世复辟,太子亚利西乌斯也同时登上了皇位。如果新皇帝立刻履行诺言,十字军就可以继续他们预定的计划,向耶路撒冷前进了。但是亚利西乌斯的皇位还没有巩固,不敢向人民征收新税,于是就强迫东西教会合一。因而就一再的敷衍,造成了十字军对拜占庭政府的不信任。同时又加上了西方来的大军久住京城,和当地的人民也结下了很深的怨恨,经常传闻出不幸的事件。
1204年初,拜占庭的宫廷发生了政变,亚利西乌斯皇位被杜卡斯所篡。新皇帝是一个反拉丁派的,拒绝承认前朝皇帝所签过的条约,当然就激怒了十字军。所以再一次的和威尼斯人联合起来攻取君士坦丁堡,双方并且签下了瓜分希腊的东罗马帝国的协约。不到4天的功夫,君士坦丁堡就被攻下来了,篡位的新皇帝早就已经提前逃亡。新被拥立的皇帝在京城攻下了之后,逃往小亚西亚的尼西亚,组织流亡政府继续和拉丁人对抗。
君士坦丁堡陷落之后,十字军和威尼斯人从事抢劫搜刮,所有经营珠宝、教堂的艺术品和圣人的遗物等等通通都被掠取一空。经过了这番物质上的洗劫之后,十字军和威尼斯的商人在从政治和宗教的领域上瓜分了东罗马帝国。法兰德斯的鲍特温伯爵被选为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国的开始。皇帝既然是从十字军当中选出来的,所以按照协议,大主教就应该是威尼斯人来担任。至于土地的分配吗?皇帝分得四分之一,威尼斯分得八分之三,包括了克里特岛、爱琴海诸群岛、沿海各商业重镇。剩余的土地呢?则由诸将分别领管,大小不等。当然,西方的封建制又一次被带到了东方的拉丁帝国。
教宗依诺森三世对金士坦丁堡的攻击,事前虽然反对,之后也只有接受,并且承认拉丁帝国是教廷的一个附庸国。拉丁帝国从诞生到1261年灭亡,一共只不过58年,为拜占庭和东西双方教会都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伤。希腊人对西方教会的憎恨也日益加深,使得东西教会双方的合一更是不可能的了。此外,拜占庭复国之后,始终无法恢复他的元气,因此也就没有力量来阻止回教势力的发展。很明显的,这次的十字军根本上唯一的受惠者是威尼斯。从此以后,威尼斯人控制了东西的贸易,击败地中海北方的其他城邦而成为北地中海的第一个商业帝国。
第4次十字军东征之后,在君士坦丁堡城中设立了新的圣统治。一个拉丁宗主教区辖有22个首席主教区以及58个主教区。教宗依诺森三世对威尼斯人利用他的十字军表现得很不愉快。但是事已如此,也只有承认在君士坦丁堡新设立的教会组织了。从整个政治形势来看,这件事情并不是十字军运动的障碍。对于摇摇欲坠的拜占庭帝国,这件事也应该不止正义或是非正义。十字军之所以不能够收复圣地,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缺乏基地。假如在希腊半岛上的拉丁帝国强而有力的话,就早已经能够供给十字军所需要的基地了。但是因为争讨不宣,这种需要也从来没有能够实现,其他的领主又都是跟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分庭抗礼。这么一来,想要跟巴勒斯坦圣地之间的联系也就更不可能了,而且拉丁帝国对封建组织和小封主们也已经是叫苦连天了。
第4次十字军的一再变质,透露了十字军一个基本上的弱点,那就是组织的不健全。如果称十字军是乌合之众,那也言过其词,但是封建军队的散漫和群龙无首则是事实。每一个将领都各自为政,各怀鬼胎,不仅在作战的时候没有统一的号令,在补给的供应上也缺乏周密的筹划。因此不得不仰赖于组织较为健全的意大利城邦威尼斯,而终于受制于他们。
到了十三世纪之后,教宗虽然一直呼吁组织十字军,但是各方面的反应却相当的冷淡。因为征讨在西班牙南方的回教徒,肃清法兰西南部的亚尔比异端,以及用武力去归化东欧的斯拉夫一族,都为西方的骑士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去实现他们成为十字军的愿望;不必跑到遥远的东方。而更重要的是,历次十字军的失败,各将领的自私、东方拜占庭基督徒的反抗等等的因素,也减低了西方人对十字军的热忱。此外,自依诺森三世之后的教宗,因为历年来他们和日耳曼皇帝之间所发生的纠纷和争执,一而再、再而三的呼吁组织十字军。由于不是对付近东的回教徒,而是对付自己西方的基督徒。不但没有人响应,也更降低了罗马教廷的威望。
以后的几次十字军,像是1217--1221年间的第5次十字军,1248年的第6次十字军和1270年的第10次十字军都不是由罗马教廷出面组织的,第6、第7的两次十字军是由法国的圣王路易九世所领导,也都没有什么具体的成效。十字军精神的衰微,最重要的原因是西方人民有了新的兴趣,他们的精力也有了发展的新方向。王权的巩固和中产阶级的兴起,降低了封建骑士的地位。十字军的兴起,可以说是中古骑士精神的表现。一旦骑士精神在政治和新社会里逐渐丧失了他原有的地位的时候,十字军运动也就跟着失去了它的吸引力而逐渐的消沉了。
两个世纪以来的穷兵黩武,结果是一场空。1261年的拉丁帝国被灭,1268年失去安提约基亚,1291年最后的一个据点雅克也沦陷于土耳其人的手中。十字军表面的结果是失败,圣地得而复失,东西教会也没有统一,反而种下了更深的成见。有些人谴责教会当局把基督教国家领入战争的不幸政策,而忘记了他们真正的职责。说的也是,如果没有教宗出面呼吁和推动,十字军运动根本就不会产生,也不至于延续了这么久。教宗乌尔班二世和连续的几位继承人的确太低估了这个运动的艰巨性。教宗们以为人人都应该有和他同样的理想,但是能够有这样理想的毕竟是少数。何况这些封建骑士们的作战策略也太平庸,对敌人又缺乏了解。以及我们在前面所引述过的种种理由,十字军运动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不少恶劣的印象。
在今天节目的最后,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十字军对欧洲文化的影响。无疑的,十字军对西方欧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复兴都具有刺激的作用。意大利城市以及后来的欧洲其他城市都受惠于来往于东西方的朝圣者和建立在君士坦丁堡和叙利亚的拉丁封建王国。西方学术从回教世界输入了许多的科学、哲学、医学各方面的新知识。可是,基督教世界和回教世界有更直接的交通,是在西班牙和西西里,而不是在近东。因为在小亚细亚被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十字军与真正的回教文化反而极少接触,而罗马教宗的声望固然借着十字军而增高了不少,但不全然是受十字军的影响。
东西交通促进了思想的交流,来自西欧各地的骑士共聚一处,互相学习,使得骑士精神更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颂扬十字军的诗歌和故事,成为沟通骑士阶级的工具。十字军运动开放了欧洲封闭的、竞技的社会,而成为更开朗、更活泼的社会。有宗教的观点说,十字军的另一效果就是传教精神的发展。他们发现,世界已经不只限于天主教欧洲了。看到了许多梦想不到的民族,关怀到受异族迫害的教友,激起了对异族的怜悯和同情。十字军中的随军司铎不断地从事归化人民的和平工作,这比军事的作用要来得更大。
今天我们的节目就暂时谈到这儿告一段落了,感谢您的收听,愿天主降福您,下星期同一时间我们在空中再会。
